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把工程硕博士学位论文“写”在国之重器上

http://www.ceiea.com2025年07月18日 09:12教育装备网

  在航天科技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工程师钱博正在调试霍尔推力器电子温度调控系统。这个由他参与研发的系统,将会成为我国新一代卫星的重要部件,还让他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学位。今年3月,钱博和另外5名同学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首批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硕士毕业生。

  “从论文开题到毕业,我全程参与了产品的研发。”钱博说,“企业导师手把手教我解决工程难题,学校导师则指导我提炼科学问题。”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模式下,钱博两年间完整经历了型号研制全流程,毕业时已具备独立研发能力,最终被实践单位直接录用。

  钱博的经历是西北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这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高校,40年来培养了包括C919基本型总设计师马显超、新一代战斗机总设计师孙智孝在内的300余位重大型号总师。如今,他们正探索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将论文“写”在国之重器上的新路径。

  在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现场,正在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的总设计师黄领才的研究对象,不是实验室的数据模型,而是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在复杂海况下的起降特性。过去,搞型号研发的工程师攻读博士学位,经常要“白天造飞机,晚上写论文”,干的和写的往往是“两张皮”。如今,按照西北工业大学的新政策,黄领才带领团队攻克的“水动力—气动力耦合”“高支柱起落架布局”等难题,既是型号论证的关键,也将作为其申请学位的实践成果。

  这样的转变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提出的“1→0”培养理念——培养学生从根源上挖掘重大工程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将论文和实践成果产出在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型号上。

  学校聚焦“未来飞行器”“两机”等重点领域,开设79个工程博士专项总师班,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集团1800余名像黄领才这样的核心技术骨干重返校园,同时,1000余名在校生通过严格选拔,获得参与重大工程实践的机会。

  学校成立基础前沿交叉课程中心,大量“1→0”实践成果融入课程群建设。将工程问题和科学机理上下对齐,实现“理工融合”双向发力。走进“航空航天关键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前沿”课堂,会发现授课的不只是教授,还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院士专家。他们带来的不是书本案例,而是实际工程难题。这种“课堂连着车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接触到最前沿的工程技术。

  学校打造“选题—科研—实践”三链融通的“1→0”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一题一需求、一题一总师、一题一贡献”的选题新模式。依托“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创新链路,完善“总师+项目+团队”科研训练新路径。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专业实践“一人一册定制化、一人一题双导师”。建成一支1200多人的“总师型”校企协同导师专家队伍。由校内牵头重大工程项目的领军人才和校外负责重大型号的企业专家组成,总师占比达43%。

  航天一院研究员刘佳佳对此深有体会。这位火箭设计师的工程博士课题,与星箭分离技术攻关完全同步。“现在解决型号难题就是在做学术研究。”他每周都会与导师朱继宏教授探讨难题背后的科学机理,确保工程实践与学术探索紧密结合。

  据介绍,在西北工业大学新的培养体系下,实现工程硕博士100%选题来源于大飞机等重大工程,100%深度参与国防重大项目,100%赴国防院所实习实践。超过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事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名企展播 申请加入
行业访谈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2025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